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联系方式
黄主任:18679618833
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主任

电 话:18679618833  

邮 箱:jgshsyx@163.com

地 址:井冈山市茨坪南路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路线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黄爱英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领导下的党和部队之所以能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站稳脚跟,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并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使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燃遍全国,走向胜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毛泽东领导党和部队在革命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建立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壮大了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1. 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利益需求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633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不仅是调查研究的首倡者,而且是调查研究的践行者和楷模。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针对党内那种只注重军事而忽视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予以坚决反对和尖锐批评。他说,“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2]139,而这一方法就是“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1]115。毛泽东明确将中国革命坚实的群众基础——工人和农民,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此外,毛泽东还着重强调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具备谦虚、诚恳的态度,即具有“满腔的热忱”“眼睛向下的决心”“求知的渴望”以及“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鉴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毛泽东大声疾呼:“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到群众中做实际调查去!”[3]7-9

  1927年10月,毛泽东引兵井冈山之后,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和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频繁地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同年11月,为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状况,毛泽东在茅坪的坝上、杨桥湖、马源坑一带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同群众进行深入的座谈和个别访谈,毛泽东充分了解了当地的土地情况。在调查中,毛泽东常常一边调查一边做记录。后来,毛泽东将调查材料整理成文,即《宁冈调查》。1928年2月下旬,毛泽东又在永新秋溪一带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同年5月上旬、5月底和6月上旬,毛泽东还先后3次到永新塘边进行调查研究。后来,毛泽东根据这些调查材料整理出《永新调查》。遗憾的是,由于井冈山失守,《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不幸遗失。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不仅多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且率领和指导部队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实地调查和群众访谈。毛泽东多次指示部队要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只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才能有效地发动群众。毛泽东还亲自为部队拟定调查提纲,并教导部队开展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井冈山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党和部队形成了重视并善于调查研究的浓厚风气和优良传统。

  井冈山时期,正是由于毛泽东及其部队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我党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湘赣边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自然条件、土地情况和阶级关系等。如,湘赣边界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极为尖锐;江西经济落后,商业资产阶级势力小,地主武装力量弱,且受大革命影响较深。通过这些调查研究,毛泽东深刻了解了群众的疾苦和群众的利益需求,其中,以农民的土地问题最为突出和强烈。也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了解和把握了中国国情,特别是深刻认识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问题,并结合井冈山斗争经验和全国革命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这就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实际依据。

  2. 实行土地革命,解决群众土地问题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土地问题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3月,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最大部分的目标在于使农民得到解放,农民如不得到解放,国民革命断不能完成。”[4]71随后,党的“八七”会议将土地革命确定为总方针,然而,对于土地革命如何进行并未形成明确的统一认识和政策规定。因而,井冈山时期的土地革命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毛泽东通过调查发现,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民的土地问题尤其突出和迫切。如,在遂川,约百分之八十的土地是地主的;在永新,约百分之七十的土地是地主的;在万安、宁冈、莲花,地主占约百分之六十的土地。1927年10月,根据毛泽东指示,部队发动群众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四县多次开展打土豪、分浮财的斗争,从而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边界领导开展分田试点,如酃县中村分田、桂东沙田分田、宁冈大陇分田以及毛泽东亲自主持的永新西乡的塘边分田。分田试点对分田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1928年5月,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对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政策。随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了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和全面分田的新阶段。边界各县、区、乡都成立了土地委员会,作为分田的领导机构,同时也负责向农民宣传分田道理。边界党还派出一大批部队干部深入各县、区、乡,发动群众,指导分田。分田的原则主要有: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以原耕为基础,好坏搭配分配土地;留一部分红军公田;地主也分一份田。土地分配完毕后还组织复查,以尽量保证土地分配的公平。

  1928年12月,作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领导土地革命一年来经验总结的《井冈山土地法》正式颁布。《井冈山土地法》是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由于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供借鉴,加上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这部土地法难免存在某些缺陷,但仍不失为土地革命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备、成熟的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地主土地归苏维埃所有,分配给农民”,从而直接宣告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封建土地占有关系的结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手段改变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井冈山土地法》为我党土地革命路线、政策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此后的一些土地法,大都是在《井冈山土地法》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而成。总之,土地革命的开展和《井冈山土地法》的实施,使井冈山地区过去占有多数土地的地主阶级被消灭,而过去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拥有了土地的绝大多数。广大群众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壮大了革命力量。

  3. 推行工商政策,保障群众经济生活

  井冈山时期,根据地军民不仅面临敌人频繁的军事进攻,而且还遭受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湘赣两省敌人在各处设立重重关卡,断绝根据地同外界的一切经济往来,企图把井冈山军民困死、饿死、冻死在山上。原本“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出现了经济危机,军民的物资供应出现了极大困难,甚至连日用必需品都难以保证。对此,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活跃了根据地商品经济,从而保障了群众经济生活,也解决了部队给养问题。

  3.1 制定“保护工商业”和“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

  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边陲,没有便捷的商业网点,所有民间物资流通都是通过中小商业完成的。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导致根据地内工业品物资匮乏,商业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下降。对此,毛泽东制定了“保护工商业”和“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这一政策首先表现为在反封建剥削的过程中,将封建部分与工商业部分区分开来。对于地主、富农兼营工商业的情况,只没收其封建剥削的部分,工商业资本部分不没收。其次表现为鼓励、保护工商业和中小商人。1928年1月,毛泽东第一次向部队提出“六项注意”纪律制度时,就将“公平买卖”列为其中一项。毛泽东还发动部队张贴标语,召开群众大会,向群众宣传保护工商业的政策。由于这一政策的制定,根据地的中小商人活跃起来,工商业繁荣起来。

  3.2 开辟红色圩场

  根据地创建之前,边界的圩场完全被地主豪绅所操纵,成为他们剥削群众的工具。为反对地主豪绅的剥削,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领导恢复和开辟了不少红色圩场,其中最典型的是遂川草林圩场和宁冈大陇圩场。草林圩场原本就是遂川的四大圩场之一。这里的中小商人一直深受苛捐杂税的压榨和地主豪绅的盘剥,生意冷清,甚至濒于破产边缘。1928年1月,毛泽东率领部队从地主豪绅手中夺回了圩场领导权,并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恢复后的草林圩场终于出现了活跃、繁荣的景象。对此,毛泽东说:“草林圩上逢圩(日中为市,三天一次),到圩两万人,为从来所未有。”[2]78大陇位于宁冈西南面,与永新、遂川、莲花等县相邻,地理位置优越。1928年7月,毛泽东在这里开设圩场后,边界各县的中小商人和群众都很拥护,每逢农历的一、四、七,他们便带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来逢圩。为防止敌人搞破坏,毛泽东还派出部队战士维持圩场秩序。总之,红色圩场的开辟,对于繁荣根据地经济,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

  3.3 创办公卖处、合作社

  毛泽东还创办了公卖处、合作社等商业形式,以保障和丰富群众经济生活。“公卖处”一词取意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中的“公平买卖”。井冈山最早的公卖处,是1928年5月设立的茨坪公卖处,此后,又先后设立了大井、小井、下庄、白银湖4个公卖处。公卖处的货物来源主要有:跟随作战红军到攻下的县城和集镇购买的;白区的地下组织转运来的;收购商贩的货物以及发动群众到白区秘密采购的。公卖处有政府经营和集股两种形式。可以说,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公卖处组织物资交流,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对于抑制不法奸商的中间盘剥和克服敌人的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7]。合作社是群众自愿集资创办的,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商业形式。它主要通过消费合作社、贩卖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三种形式,进行销售、收购和低利无抵押借款,从而使群众得到实惠。

  4 .开展文化运动,提高群众思想觉悟

  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调查研究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2]39,因而,“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5]1477。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处偏隅,交通闭塞,“文化和经济政治等都要较它处落后”[6]244,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更是普遍不高。因此,开展文化运动,提高群众思想觉悟,成为井冈山时期党和部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根据地内广泛创立和开展了种类多样、形式灵活、符合群众特点的文化组织和活动,并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大好局面,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

  4.1 创办列宁小学、夜校、半日学校

  列宁小学、夜校和半日学校,都是普及文化知识的有效组织形式。列宁小学非常简陋,“书纸笔墨,学生自备。教员尽义务,但劳动互助社帮他耕田,等于一个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3]317。然而,这些学校却是新型的学校,没有入学资格和入学年龄的限制,十五六岁的小学生极为常见,在教学内容上也多是灌输科学知识和革命思想。井冈山地区先后办起了多所列宁小学。夜校和半日学校更是非常普遍,几乎每村都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破除封建迷信,宣传党的政策,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热情,因此,这些学校既是组织群众学习文化的场所,又是对群众进行政治宣传的阵地。

  4.2 组织识字班

  识字班是扫除文盲的主要组织形式。相比夜校和半日学校,识字班不受教室、人数和时间的限定,非常灵活,因而参加者众多。“随时,随地,随人数,乘凉时,喝茶时,一个人,三个人,五个人。起初,画地为字,随后各立一簿,学写起来,字从‘桌椅板凳猪牛鸡鸭’写起。各人簿子,大约十天由组长收齐,送夜学老师看改,‘写得多写得好’的给以口头夸奖。字,组长有不晓得写的,问夜学老师,夜学老师不晓得的,问日学老师。”[3]319此外,识字班的教学还通过识字牌、识字游戏、壁报等辅助方式来进行。对于其中运用最广、成效最大的识字牌,毛泽东曾这样描述和评价:“识字牌:每村一块,订在路旁屋壁。牌上绘图写字,两天三天一换。一天一换或四天五天一换,间或也有的。每次,少的两个字,多的三个字,没有不绘图的。日学老师负责。此法效大。”[3]319-320为扫除文盲,各县、区、乡、村还成立了“消灭文盲协会”,宣传扫除文盲的重要意义,动员不识字群众参加识字班。

  4.3 成立工农俱乐部

  根据地内还广泛成立工农俱乐部。工农俱乐部主要围绕生产和革命的中心任务,通过开展读报、讲演等活动对群众进行文化教育和政治宣传。其中,读报组一般利用休息时间或逢圩时组织群众听读报、听讲报;讲演组主要进行科学讲演和政治讲演。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广大群众普及了科学知识、生产知识,也启迪了群众政治觉悟。配合工农俱乐部的各种活动,根据地还办起了墙报、报刊,排演戏剧等。

  5 .发动政治运动,扩大群众政治参与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领导党和部队发动群众开展打土豪、分浮财的游击暴动,建立群众武装组织,开展群众武装斗争。这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政治热情,扩大了群众政治参与,启迪了群众政治觉悟,也有效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增强了部队实力。

  5.1 开展打土豪、分浮财的游击暴动

地主豪绅阶级是几千年来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他们占有大量土地,操纵着农村基层政权,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农民,因此,“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2]15。1927年10月到 1928年2月,根据毛泽东指示,部队发动群众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四县多次开展了以打土豪、分浮财为主要内容的游击暴动。打土豪之前,往往是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以便为游击暴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打土豪、分浮财的游击暴动,既是经济斗争,又是政治斗争。首先,召开群众大会,清算土豪劣绅的剥削罪行,废除债务和取消各种苛捐杂税。群众大会的召开,扩大了革命舆论和革命声势,群众的革命热情也不断高涨。然后,将土豪劣绅的粮食、衣物、用品等浮财分发给群众。分浮财使群众看到革命给自己带来的直接利益,因而往往能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最后,根据土豪劣绅的罪行和财力处以罚款,甚至处决少数民愤极大的恶霸。

  5.2 建立群众武装组织,开展群众武装斗争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2]63在开展打土豪、分浮财游击暴动的同时,毛泽东反复强调武装群众的重要性,并以“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2]59。地方武装主要包括赤卫队和暴动队。“赤卫队的武器主要是五响枪,也有九响枪和单响枪”,其任务是“和豪绅的保安队、挨户团作战”。“暴动队以梭镖、鸟枪为武器,乡为单位,每乡一队,人数以乡的大小为比例。职务是镇压反革命,保卫乡政权,敌人来了帮助红军或赤卫队作战。”[2]66在部队的帮助下,各县相继建立了赤卫队和暴动队。根据毛泽东指示,1927年12 月,部队在宁冈砻市龙江书院创办了军官教导队。军官教导队的创办为地方武装培训了大批干部,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武装的发展。此外,根据地还建立了各种群众组织,如,工会、农民协会、儿童团、少年先锋队、妇女队等。以群众武装组织为基础,毛泽东领导党和部队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群众武装斗争。地方武装和群众组织积极配合和帮助部队作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7]。井冈山的群众,从大人到小孩全都动员起来了,平时帮助站岗放哨,敌人“会剿”时则参军参战。在根据地初创时期,部队依靠群众先后攻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座县城。在根据地发展时期,部队经过五斗江战斗一占永新,经过草市坳战斗二占永新,经过龙源口战斗三占永新,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和群众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在根据地恢复时期,毛泽东、朱德率领部队返回井冈山,又是在群众的大力支援帮助下,先是攻占遂川城,随后收复宁冈全县。

  6. 建立民众政权,实现群众政治权益

  由于军阀割据下的腐败政治、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宗法压迫,湘赣边界广大群众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领导党和部队在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建立民众政权的实践。1927年11月,毛泽东率领部队攻克茶陵,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民众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尽管这个政权由于强敌进攻,存在的时间仅一个月,但它却为后来的民众政权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随后,部队又先后攻克遂川、宁冈,并分别于1928年1月和2月建立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和宁冈县工农兵政府。同年2月底建立的还有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永新县小江区工农兵政府和部分乡工农兵政府。同年5月底,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下辖茶陵、遂川、宁冈、新遂边陲特别区、永新、莲花、酃县等县、区工农兵政府。随后,各县民众政权改称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永新、酃县、莲花三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也相继成立。至此,民众政权范围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县,以及遂川、酃县、茶陵、吉安、安福各一部分,面积达7200 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

  民众政权建立后,为确保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苏维埃政府制定并颁布了施政纲领。其中,《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是苏维埃政府颁布的第一部且较为完备、影响深远的施政纲领。《临时政纲》由毛泽东指示起草,并亲自做了修改。为了便于群众理解,毛泽东用了许多通俗易懂的语言,如“不虐待儿童”改为“不准打人打小孩”,“废除聘金聘礼”改为“讨老婆不要钱”等。《临时政纲》共30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其中规定:“凡从(事)劳动及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工农兵平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罢工的绝对自由”[8]71。《临时政纲》集中体现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初步实现了群众当家做主的愿望,因而深受群众拥护。

  与此同时,毛泽东还领导开展了民众政权民主化建设的一系列工作,为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和实现群众政治权益扫清障碍。当时,各级民众政权虽然建立了,但却名不副实,普遍存在着做法不规范的现象。“许多地方无所谓工农兵代表会。乡、区两级乃至县一级,政府的执行委员会,都是用一种群众会选举的。一哄而集的群众会,不能讨论问题,不能使群众得到政治训练,又最便于知识分子或投机分子的操纵。一些地方有了代表会,亦仅认为是对执行委员会的临时选举机关;选举完毕,大权揽于委员会,代表会再不谈起。”[2]71-72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封建时代独裁专断的恶习惯深中于群众乃至一般党员的头脑中,一时扫除不净,遇事贪图便利,不喜欢麻烦的民主制度”[2]72。对此,毛泽东指导制定了苏维埃组织法,并要求各民众政权严格按照组织法进行整顿和完善,同时加强对党员和群众进行民主集中主义的宣传和教育。此外,还有一些现象,比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少数政府干部贪图享乐,贪污腐化;地主富农投机钻营混入政权机关等,在民众政权的建设和整顿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从而较好地维护和实现了群众政治权益。

  7 .结语

  正如毛泽东所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2]139可以说,井冈山斗争的胜利,甚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就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在革命战争年代,群众路线是胜利之本;在和平建设时期,群众路线同样是胜利之本。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当前,我们党正领导人民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始终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群众路线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工作路线。总之,只有始终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才可能不断顺利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 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 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曲直.历史大潮中的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7]李斌.群众路线与毛泽东的人民军队思想[J].毛泽东研究,2015(2):78-83.

[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 [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http://218.65.88.116/wljg/wwdzbssq/licenceView.pt?licencekey=20171210193104153274&enttype=1